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举行儒学讨论会

2012年4月21日, 杜伊斯堡

《论语》中讲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位于德国杜伊斯堡的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地处环境优雅,暮春时分,春意盎然,樱花飘飘扬扬,洒满了孔子学院窗口外的小道;绿叶依依,飘过的风里都含着云和泥土的味道。在春天环抱和人文气氛充盈孔子学院的时候,坐而论道正是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和德国儒学学会的气度和情怀,是孔子学院和旅德华人学者促进中国的儒学文化在西方的土地上滋生的理想之举。

4月21日下午三点在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举行了由德国儒学学会主办的儒学讨论会。讨论会由三个专题报告组成,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使活动延续了三个小时,共约10余名中德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儒学讨论会由樊金明博士的《试析<约翰福音>中的“爱”与<论语>中的“仁”》作为开场,此场报告大气磅礴,气韵深厚。报告立足于基督教“爱”的概念和论语中“仁”的概念,旁征博引,打通了基督教和儒学对话的可能。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基督教文化,和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学学说,两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亦不是发轫于不同的层次,丧失了交流的可能性。樊博士的报告正是通过具体的概念解析,让西方的听众在既有的知识水平上理解儒学,消除对于儒学的隔阂。

德国儒学学会会长杜仑博士在会上作了《夫仁,人心也——孟子性善论中“心”的两种功能》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在夫子讲仁的基础上,论证了孟子如何为仁找到逻辑上的根基。孟子讲“赤子之心”,夫子同样讲家国情怀定义为“仁”。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窦飞做了题为《 仁的描述和解析》讨论报告,对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仁”的概念进行了总体性的描述和分析,同时力图通过西方哲学的视角,使古典哲学更容易为当代人,特别是德国人所理解。这种中西对话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西方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报告之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德国本土的听众,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对于问题的解读和讨论,儒学学说亲近人的基本思路得到了更好的理解。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自2009年底成立以来,放眼整个鲁尔区,致力于汉语教学和举办各种关于中国文化的活动,力图消除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种种误解,影响力逐年扩大,获得了杜伊斯堡市政府及当地市民的广泛赞赏和支持。这些付出和努力同样是基于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赤子之心,一种“拳拳服膺”的“仁”。

会议由德国儒学学会会长杜仑博士主持,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宽华教授和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主任苏费翔教授出席了讨论会。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