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举办“认识中国”高水平论坛
——主题:变革中的中国社会
2012年10月18日, 杜伊斯堡

2012年10月18日晚,在德国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通体透明、现代气派城市之门的议会大厦,由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北威州欧洲与媒体事务部和麦卡托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名为《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对话活动正在热烈进行。孔子学院举办这类论坛旨在向德国民众解释中国,交流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一百多位来自德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和热心听众将北威州国家议会大厦的会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台上各位特邀嘉宾的精彩演讲,领略中西方智慧的激情碰撞。


今日的中国正身处于变革的滚滚洪流之中。中国究竟是何种发展模式?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解答,成为此次对话活动的核心内容。除此以外,德国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及其认识的深浅程度,也成为论坛主要议题。本次论坛受到北威州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北威州欧洲与媒体事务部部长施瓦尔-丢勒博士(Dr. Angelica Schwall-Düren)以及麦卡托基金会中国项目主管贝尔曼先生(Marc Bermann)分别致欢迎词。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托马斯•海贝勒教授(Prof. Dr. Thomas Heberer)作了题为《中国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的研究报告。他提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中心在于地方层面,所以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在中国各地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主要有江苏模式、新疆模式、福建模式以及浙江模式等四大模式。虽然在目前的过渡阶段,中国内部存在大量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争论,但地方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相互竞争性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进,国家起到发展的总代理人的作用。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也就《影响中国模式的五大问题》为现场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德国听众展开进一步论述。他认为,这五大问题分别是:中国模式与普世价值;经济发展与社会正义;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集体利益和个人价值以及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学术上的中国发展模式,有它自己的特色,与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并不矛盾,比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说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正义,他指出,中国依然要继续发展经济,但要把公平正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面对公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稳定的前提下,要把过去的“堵”改为现在的“疏”。中国传统强调集体利益,但现在的年轻人则更多追求个人价值,所以他认为,我们要以人为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要两者兼顾。论及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问题,俞教授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年GDP年均9.5%的增长速度是一个奇迹,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宁可增速低一些,也不可破坏环境。俞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时而带着一些中国式的幽默和机智,赢得了在场听众阵阵赞许和善意微笑。

两位常驻中国的德国记者与在场听众分享了他们在中国多年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星》(Stern)杂志驻中国记者贾尼斯(Janis Vougioukas)特别介绍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公民社会,同时认为微博则成为了权力监督的第四种力量。曾任德国第二电视台节目北京演播室记者的《海外杂志》主编齐默尔曼女士(Diana Zimmermann),详细叙述了德国记者在中国采集素材到制作新闻的主要过程。

报告之后是观众的提问互动环节。一些德国民众对于孔子学院的性质依然有一些质疑,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海贝勒教授耐心地予以解答。有人对中国智库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机制很感兴趣,俞教授亦作了简要介绍。针对观众更多关于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疑问,俞可平教授阐述了中国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三点共识:一、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二、中国应该并且已经积极选派政府官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三、中国模式还在逐步形成之中,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一位名叫托马斯的德国听众多次去过中国,他说他对中国的感受和德国媒体上所描述的完全两样,询问两位德国嘉宾记者为何对中国的报道总是那么负面,会场气氛一时十分尴尬。贾尼斯面露难色,尴尬地介绍了媒体从业者所应当具备的批判特性以及三家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新闻时所处的竞争环境。

论坛活动由中国问题专家玛尔曼女士(Gisela Mahlmann)主持,她就整个论坛对话作了简短的概括,她提醒道:中国是如此之大,如此的多样化,这一点人们必须注意和谨记。另外,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不是通过阅读德国报刊杂志,而应是好好学习中文,可以多阅读中文书籍,可以不戴有色眼镜亲自去中国看一看,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宽华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活动。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