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邀请德国汉学家Dr. Oliver Corff先生作学术报告
2013年3月07日, 鲁尔都市


3月7日,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邀请汉学家Dr. Oliver Corff先生,在孔子学院举行了《变迁中的中国》系列活动的新一期讲座。Dr. Oliver Corff先生在报告中主要探讨了十七世纪中国清廷中不同背景——来自德国传教士、源自阿拉伯亦或是中国本土的天文学知识的竞争。他认为最终是德国传教士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清廷的认可。Dr. Oliver Corff还提到,此种竞争还导致了中国天文学模式的转化,这个转化甚至体现在中国字典中,表现为翻译的变更和错误。


讲座由执行院长Dr. Senz女士主持,她说,我们在关注中国当代现实问题之外,也应当关注中国历史主题,以便从不同的有意义的角度发现中国。参加活动的听众有20余人。


在讲座的开头,Dr. Oliver Corff做了一个简短的历史回顾。他说,元代(1279-1368)和明代(1368-1644)之后,从1644年到1911年统治中国的是满族人,并于1616年建立的满清皇朝。为了政府内部的交流,满族人编撰了涵盖各方面内容的字典,这些字典以物为类,汇集了满语、蒙语、藏语、维语等词汇。

Dr. Oliver Corff在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在这些辞典中,一些天文学词汇比如九大行星的翻译有很多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九曜(Navagraha)、月球交点(Mondknote)、罗睺(Rahu)和計都(Ketu)这些词汇的译文都有错误和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在辞典中有这么多的不一致性和错误呢?Dr. Oliver Corff 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可以追溯到17世纪进入中国的德国传教士那里。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在1629年6月21日向清廷介绍了新的日食计算方法。他的西式计算方法在实际测量中要优于此前清廷一直使用的中式方法。中国皇帝了解并接受了这些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技术。邓玉函还用中文编撰了更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书籍。与此同时,很多的传教士和学者如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天文学家和皇帝的私人教师——在不同的领域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Corff博士认为,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涉及到传教,而且涉及到教育等领域。在传教的目的之下,传教士和学者们也致力于了解中国,学习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也正因为此,耶稣会传教士没有得到梵蒂冈教廷认同,直至今日梵蒂冈教廷和中国大陆之间仍然存在着不信任。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邓玉函撰写的一篇《机械图解》论文,作者试图用不同的图表对杠杆的拉力作出了解释。Dr. Oliver Corff也想通过这些不同的例子来解释字典中的翻译问题,以证明辞典中的翻译错误和不一致性大都源于大多没有考虑到这些词汇在不同背景中的系统性。

Dr. Oliver Corff在讲座总结时说,清朝的百科全书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变迁。由于牵涉天命,中国皇帝对于天文学的具体应用十分感兴趣,这也预示着邓玉函对日食的成功测算转变了中国天文学基本模式。

讲座结束之后与会者有机会向Dr. Oliver Corff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多数问题涉及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Dr. Oliver Corff认为,他在讲座中所描述的中国天文学模式转化和当前中国的发展有很多相似性。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对占有知识的渴望在今天演绎着更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今天西方的创新、工程重构的背景中,中国人也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他列举了一个充满争议且有趣的例子是基于DVD标准的EVD,这是一个新的只能在中国使用的数码标准。Dr. Oliver Corff评论说,在中国虽然积极有为的精神气质占主导地位,但是“简单的技术合成”只能有助于非系统性的发展和暂时性地解决问题,而没有考量一种长期的战略。他以中国的高速列车使用了西门子、TGV、新干线的技术为例,认为这些技术的集成可能加大不必要的开支。一位听众则反驳说,西方国家拥有两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中国不可能在今天重走这段漫长的路程,所以,中国取他人之长的“快速学习”应该是一种优势。

最后,Dr. Oliver Corff说,现在有很多中国人研究西方,他同样希望有更多的西方人带着热情去研究中国。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