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德国海德堡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中德教育论坛”
2011年12月02日, 海德堡

追溯历史,清政府第一次打开国门,“师夷长技”的目标对象之一就是德国,历经百年沧桑,至今,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学生来德学习。毋庸置疑,百年中德教育交流的主导是德国向中国教育的单向输出。

时至今日,“教育危机”成为德国社会的重要话题,教育改革的呼声逾演逾烈,2009年,一颗“人造卫星”更是横空出世,震惊西方。这颗“卫星”是指在全球范围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方面成绩均列首位,这一傲人成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德国教育专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期许着在这遥远的东方国度找到医治自我教育病症的良方,有关中国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于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1年12月2日,德国海德堡,万豪宾馆百人会堂,佳朋满座。由博世(BOSCH)基金会资助,海德堡孔子学院主办的“中德教育论坛”在这里拉开帷幕。


中德教育论坛会场,大约共13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海德堡孔子学院德方院长Dr. Grimm致辞

此次论坛以“想象与完美”为主题,共邀请了六位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体制,教育成果,教育目标,当代中德教育现状,优化教育的生物科学基础,PISA成绩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博士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共同的挑战,共同的道路?》的报告。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博士作报告


洪堡大学教育系主任Henze教授作题为《成功亦或是幸福?》的报告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顾宝艳教授作题为《教育,是压在中国底层人群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吗?》的报告


海德堡大学汉学系Muelleer-Saini教授作题为《中国教育问题》的报告


马格德堡大学生物系主任Braun教授作题为《大脑如何高效学习》的报告


德国国际教育质量和评估研究协会主任Eckard教授做PISA成绩评估报告


论坛中听众与学者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论坛以“主讲”与“互动”双向并行的方式贯穿始末。在专题报告的同时,穿插进行小型的讨论,提问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解读和研究,实现从理论研究到现实指导的跨越。


Sophia Zasche在2009年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上获华语为非母语组最佳辩手

借助此次论坛的平台,双向交流成为了一种可能,在对中德两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 对比互动中,两国教育各有所长,优缺互补的特性展现出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改善德国教育体系中教师职责的淡化,教师与学生距离疏远等问题奠定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而德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平均,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也为解决中国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高等教育泛化等问题提供了堪为榜样的现实依据。

正如姜锋公参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德两国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也都在不同层面面临着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对共同的挑战,中德两国有各自不同的道路,应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相互促进…..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中德教育论坛”交流的是教育,展现的却是社会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到中国留学,当第12所德国孔子学院成立,当我们开始以平等的姿态,平和的心态正视中国教育的是与非时,一种进步,已悄然于心……


嘉宾合影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