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慕尼黑孔子学院及东方基金会第69届文化沙龙活动报道

“青岛语言学校的10年历程”
2012年7月13日, 慕尼黑


中德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不仅局限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方面,比如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母语——汉语就在这歌德的故乡越来越受欢迎,德国学校里也掀起了一股股汉语热。


德国联邦教育部长常务会议2011年春季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德国至少有311所中小学提供了学习汉语的机会或在中国拥有伙伴学校,其中64所学校开设了专门汉语课程。不仅如此,33所学校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汉语课程作为中学毕业考试科目。2010/11学年,德国有超过5838名学生参加了汉语课程的学习,这个数字相对2007/08学年增长了75%。德国哥廷根大学还在师范类学科中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德国中小学的专业汉语老师。仅2010/11一学年就有超过3235名和3165名分别来自中国和德国的中小学生参加了中德学生交换项目。(信息来源:http://www.kmk-pad.org/)

这股青少年学汉语热潮也同样刮到了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早在2002年,慕尼黑就有首批将汉语选为中学毕业考试科目的德国学生被派往中国青岛交流,并参加了青岛大学的汉语学习课程,以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

在交流项目开展10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青岛大学汉语学院史冠新院长为我们带来一场专题讲座“对外汉语:关于学习方法的跨文化讨论”。

在史教授看来,中文并不像很多人通常想象的那么艰深难学。讲座中,史教授通过许多鲜活的例子给大家讲解了中文的简单之处,比如:


1. 发音和词汇:中文的词汇大部分只由一个或两个音节组成,这使中文的发音简易好记。虽然汉语中的四声对非母语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在通常情况下,只要有特定的语境,即使四声的发音不太完美,也多不会影响词汇的理解。

2. 语法:和德语相比,中文语法中既没有时态、性、数、格,又没有动词的变位形式。比如当“我去学校。”句子中的主语变成第二人称时,其他句子成分保持不变。而中文中的时态不通过动词的变化体现,一个小小的助词“了”就能表达过去的意思了。不仅如此,汉语中的问句构成也很清晰明了,一般疑问句通常只要在陈述句句尾添加一个疑问词“吗”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德语中为了表达以为而进行的次序调换就成了大工程。


通过史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其通晓中文的德国夫人的形象翻译,讲座参与者都饶有兴味地体验了一把汉语的乐趣和魅力。史教授还通过自己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鼓励大家学习中文。通常经过五个月的集训班学习,非母语者就可以达到基础的汉语听说水平。另外,关于汉语学习中的难点——汉字的理解和书写,史教授也向大家解释了通常的误区:虽然汉字数量庞大,但只要掌握最基础的约1000个汉字,就可以理解90%的中文报纸了。

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史教授特别提到了文化在语言交流功能中的重要影响。为了达到良好的交流沟通,不仅要习得一门外语,还要积极了解这门外语所在的文化环境。

讲座的最后,几位02年参加首届青岛汉语行的慕尼黑学生向大家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他们10年前在中国的经历。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十分热烈。不仅有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询问汉语的学习方法,还有在慕尼黑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们就对外汉语的教授提出了专业问题。

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技术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第一个季度超越奥地利,成为巴州最大的经济贸易合作伙伴。我们相信,文化理解的不断加深将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双方语言的互相普及正是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