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慕尼黑孔子学院举办中国京剧文化沙龙
2015年04月10日, 慕尼黑

4月10日,慕尼黑孔子学院与东方基金会成功举办了第99期文化沙龙。本期沙龙活动邀请的主讲人是德国年轻有为的戏剧导演安娜.派时科女士(Anna Peschke)。她通过自己的亲生经历为慕尼黑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京剧和现代实验京剧的精彩演讲。



文化沙龙活动现场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戏剧种类繁多,其中尤以京剧在近代传播甚广,不仅在中国各地受到观众喜爱,成为国粹之一;而且也跨越地域限制,流传到海外,拥有了一批国际研究者和戏迷票友,其中就包括这位德国的戏剧导演。2010年起,派时科女士就经常往返于中德两国之间,与中国国家京剧院的演员探讨西方传统戏剧和京剧的异同与合作可能,并开创性地把德国著名作家格奥格.毕希纳(Gerog Büchner)的经典戏剧《沃依采克》(Woyzeck)通过京剧的表现方式搬上了舞台,分别呈现给了德国和中国的观众。



主讲人给观众展示中国京剧片段

讲座伊始,派时科女士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戏剧和其重要分支京剧的概况。介绍中,派时科女士不仅现场展示了精彩的京剧片段,还通过大量图片资料生动地讲解了生旦净末丑京剧角色的分类和脸谱与角色性格的关联。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京剧的美学理念,派时科女士更亲自示范了京剧的经典呈式。观众在和主讲人的热烈互动中不仅理解了“两桌一凳“在中国京剧中的戏剧表达空间,还学会了如何用京剧的方式表达自然环境和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



主讲人派时科女士为观众讲解中国的京剧角色

派时科女士在其讲座中还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德国作家贝尔托德.布莱希特(Bertold Brecht)的渊源。后者受到京剧的影响,探索出了西方戏剧界著名的陌生化效果理论。派时科女士也汲取了京剧理论的养分,并把中德戏剧融合在了一起。《沃依采克》是德国耳熟能详的经典戏剧,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德国各大剧院的舞台上,并通过不同的导演呈现出形式各异的舞台版本。派时科女士通过结合西方戏剧和京剧的表达方式,与国家京剧院演员一道突破了两种剧种的界限,创造了一种新的实验性的京剧类别。讲座最后,派时科女士边讲解,边播放了其作品《沃依采克》的片段,深入浅出地带领观众亲身体验了其实验京剧的独特魅力。

当天活动吸引了近60名观众参与。活动结束后,学院为主讲人和观众提供了进一步交流的机会,并准备了丰富的小吃和饮料,为交流环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