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邓聿文:孔子学院以后该怎么办
2012年6月15日16:52 青年参考
邓聿文 中国资深媒体人

一国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是语言传播。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已经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但近期发生的“孔子学院”风波,虽然责任应该主要由美方来负,然由此也提醒我们,必须检讨孔子学院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今后得不到有效改进,必将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截至去年,中国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353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应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反映了这些年中国迅速上升的经济实力,这从8年来国家为此投入超过5亿美元可见一斑。而中国之所以要花大钱建立孔子学院,当然不单纯是为了语言教学,背后还有着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通常具有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即通过孔子学院来传播中国文化,进而推广中国价值观,对于这一点不必讳言。

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这与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实际分量很不相称,不利于华人社会的融合,也直接影响当地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当然,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是否还要继续先前的大跃进,可以讨论,我的意见是放慢办学的步伐,因为孔子学院一直以来粗放式的办学模式确实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在到了该认真总结经验的时候。

首先,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受众习惯,这是它近一两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受到部分人抵制和指责的原因。西方国家的对外语言教学,虽然背后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至少在形式上,表现为民间的办学行为。而孔子学院从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这在初期有其必要,现在应减少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逐渐将其改造成民营办学机构。

其次,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很清楚。什么样的文化既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显著差异之处,这不仅是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一个不是很清楚的问题。

在孔子学院走向全球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称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并且警示西方社会透过文化、经济交流的表象认识孔子学院。它固然表明西方部分人对中国文化传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也与孔子学院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定位不清有关。

第三,孔子学院还存在着优秀汉语教师“走出去”数量不足,以及如何留得住汉语学习者的问题。孔子学院如何从制度上吸引语言、文化两方面都过关的优秀师资,投身到文化传播事业中来,留住已有的优秀师资,并开发出系统的挖掘培养新生力量的体制,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孔子学院走出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第四,孔子学院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也面临不断更新的问题。如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相对于汉语言教学,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课程设计,要薄弱得多。现有的中国文化教材,无法满足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这固然和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而在教学形式上,目前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形式欠缺。还有,各地孔子学院都在致力于媒体宣传,通过大使揭牌、与所在地政府机构互动、围绕中国热点事件的形式吸引国外媒体的关注,但仍缺乏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和创意。如何将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大众传播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可以说,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孔子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从而制约着中国文化的下一步传播。

这些年孔子学院建立不易,发展壮大更难,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孔子学院的办学思路、模式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从而让广大海外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刘进)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