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Konfuziusinstitute Nachrichten
儒家传统——世界性的伦理——“国际中文日”特里尔孔院卜松山教授系列讲座《天地与我共生——中国传统自然观四讲》第二讲
2023年05月02日,特里尔

当地时间5月2日,在“国际中文日”框架下由卜松山教授(Prof. i. R. Dr. Karl-Heinz Pohl)主讲的《天地与我共生——中国传统自然观四讲》之第二讲《儒家传统——世界性的伦理》时隔一周后如约开讲。此次讲座依然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并配合录播以惠及更多听众。



图1 卜教授围绕“儒家传统”开讲

卜教授从“儒学是否被认定为宗教”的提问入手,介绍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对儒学的理解:虽然儒学具有类似信仰的道德约束,且对中国和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和谐社会和道德秩序的典范,其教义也有相对普遍性,但是除印度尼西亚以外的其他国家并不认为这是宗教。当今全球化进程向人类提出了经济、气候、恐怖主义和战争等诸多挑战,作为同时理解中西方文化的汉学家,卜教授提出关于“儒学是否具有成为世界性伦理的潜质”的探讨。



图2 卜教授阐述世界对儒学的理解

如果仔细观察儒家学说的道德价值观,可以看到:虽然五四运动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但“后儒学”依然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卜教授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对“个人”的理解,在西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东方文化中则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运行的机制是“互惠”而非“竞争”。接下来卜教授又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天人合一”为例,细述了儒学中“善”和“天”的概念;以《中庸》选读来阐述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并由此解释了超越个人、心怀家国,乃至“天下为公”的推理。卜教授又由“仁者,人也”中的“仁”字是“人”和“二”的组合推导出,在儒家学说影响下,为人处世就是与其他人相处的关系;同时在乾坤之间的“人”甚至物都是同胞;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被抽象成阴阳共生。相比较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实用主义、自愿原则和权力声张,卜教授介绍了汉学家亚伦斯的理论,即儒家思想是否有机会成为未来世界的通用伦理。



图3 卜教授讲解儒家核心思想

卜教授的讲座采用了中西道德观对比的方式,并大量引用儒学经典,有理有据推理缜密。他提出,面对当今复杂国际问题时,不妨用儒学观点来启迪思考,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图4 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反响热烈

在提问环节中,好几位现场观众表示,讲座角度新颖又让人十分有共鸣,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及互动,依然让人意犹未尽。



Links